2.家校共育不是单纯的监督,要打破现有的单一性做法。
推动中小学基础教育转型发展,实现素质教育理念,建立新型的家庭和学校是重要内容之一。目前,绝大多数的学校都成立了“家委会”,旨在通过孩子父母对学校教育、管理的监督,让教育更规范。这样的做法初衷无疑是好的,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。然而,少数人参与的“家委会”毕竟无法代替大多数家长的想法,也无法让更多的父母有效地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之中,浪费了家庭教育这个宝贵的资源。
这就要求我们,必须打破现有的这种单一性的做法,寻求更高效的方法。
3. 家校共育可以相互促进,需要父母和老师之间无缝衔接。
家校共育,就是要探索建立学校和家庭“共搭一个台、共唱一台戏”的新机制,让家庭和学校在教育中都当“主角”,相互促进。要努力调动家长的积极性,让他们主动地参与到孩子的学习全过程,推进家校共育深入持久开展,不断提升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的地位,增强其在教书育人中的重要作用。
4. 家校共育需要创新互动形式,让所有家庭与学校间形成良性闭环。
学校要定期召开家长会、座谈会等活动,把孩子的家长集中到一起,共同分析教育问题,分享教育经验、探索教育方法,在高效交流中提高活动成效。要破除“你说我听、你讲我做”的指导式沟通方法,增强家庭教育的作用发挥,发挥家长在教育中的主观能动性,让他们在自主自愿中积极思考对策措施,让家庭与学校在家校共育中形成良性闭环。
《庄子·养生主》有云:“吾生也有涯,而知也无涯,以有涯随无涯,殆已。”
学习是一件需要终生追求的事情,良好的教育,能帮孩子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。
而家校共育无疑是良好教育的一种有效探索,它可以实现学校和家庭角色和方式的转变,让两者从单一的职能向复合职能转变,改变单向灌输、各自为政的问题,增强增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针对性、科学性和有效性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