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
哪些情况容易崴脚和跌倒?
1、环境因素:在不平整、湿滑或有杂物的路面上运动,如坑洼的土路、积水的操场等,都可能让人失去平衡;楼梯台阶、门槛等过渡区域,则是崴脚的高发地。
2、运动装备不合适:鞋底过硬、过软或不合脚的鞋子进行运动,如高跟鞋、拖鞋等,会影响脚部的稳定性和支撑性,增加崴脚的风险。
3、运动前准备不充分:在进行运动前,如果没有进行充分的热身活动,脚部的肌肉、关节等没有得到充分的预热,灵活性和协调性较差,容易在运动中发生崴脚。
4、运动姿势不正确:跑步时姿势不正确,如脚步过重、落地姿势不当;打篮球时急停、变向动作不规范等,都可能使脚部承受过大的压力和扭力,导致崴脚。
5、身体疲劳:长时间的运动或工作后,身体疲劳,肌肉力量下降,反应速度减慢,此时进行运动或行走,脚部容易失去控制,引发崴脚。
6、疾病或身体因素:患有扁平足、高弓足等足部疾病,或者关节韧带松弛的人,脚部的稳定性较差,更容易出现崴脚的情况。
4
在日常运动过程中,如何避免崴脚呢?
(一)正确姿势:重心稳定,关节协同
1、抬头挺胸:保持头部、肩部、髋部在一条直线上,避免低头或弯腰驼背,这样既能观察前方路况,又能维持身体平衡。
2、调整步态:迈步时,脚跟轻触地面后,脚掌逐渐下压,最后脚趾发力蹬地,减少对脚踝的冲击。
3、双臂自然摆动:行走时双臂与双腿协调摆动,帮助维持身体稳定,如同“人体平衡杆”。
(二)选对鞋子:为双脚穿上“保护甲”
1、防滑底:选择纹路深、抓地力强的鞋底,尤其在雨天、雪天或光滑地面行走时,能有效防止滑倒。
2、合脚设计:鞋头宽敞不挤脚,鞋帮提供足够的脚踝支撑,运动鞋或低帮休闲鞋是日常出行的优选。
3、 避免“危险款”:长时间行走时,尽量不穿高跟鞋、松糕鞋或拖鞋,减少脚部受力不均和失控风险。
(三)环境适应:眼观六路,步步为营
1、提前观察:行走时主动观察路面情况,避开积水、碎石、电线等障碍物;上下楼梯时扶稳扶手,一步一步踏实走。
2、减速慢行:在光线不足、地面湿滑或不熟悉的环境中,放慢脚步,小步幅移动,降低摔倒概率。
3、巧用工具:老年人或行动不便者,可使用拐杖、助行器等辅助工具,增强稳定性。
(四)日常训练:强化身体“抗摔能力”
1、平衡训练:单脚站立、踮脚尖练习,能增强脚踝和小腿肌肉力量;站桩功,坚持每日站桩,在《黄帝内经·素问·上古天真论》中所载:“提挈天地,把握阴阳,呼吸精气,独立守神,肌肉若一”,目前认为“独立守神”为站桩功的雏形,通过“独立”使神收敛于内、使肌肉筋骨高度协调统一。通过站桩,能增强膝、踝关节及韧带的稳定性,增强大腿肌肉力量,同时利于踝关节对位对线,保持踝关节两侧肌肉力量均衡。从而有效防止踝关节扭伤。
2、柔韧性训练:通过拉伸脚踝、小腿肌肉,增加关节活动范围,减少扭伤风险。
3、核心力量训练:平板支撑、仰卧抬腿等动作,能强化核心肌群,帮助维持身体重心稳定。
5
紧急应对:万一发生意外怎么办?
1、制动:立即停止行走、运动等活动,避免受伤的脚继续受力,防止损伤加重。
2、冰敷:在崴脚后的24~48小时内,用冰袋或冷毛巾敷在受伤部位,每次敷15~20分钟,每天敷3~4次。这样可以收缩血管,减轻肿胀和疼痛。
3、加压包扎:使用弹性绷带对受伤部位进行加压包扎,以减轻肿胀。包扎时要注意力度适中,不要过紧,以免影响血液循环。
4、抬高患肢:将受伤的脚抬高,使其高于心脏水平,这样有利于血液回流,减轻肿胀。
如果脚崴后疼痛剧烈、肿胀明显、无法正常行走或活动受限,应及时就医,进行详细检查,以排除骨折、脱位等严重损伤的可能。
温馨提示:科普类文章仅供参考,如您存在任何不适,请尽快前往医院进行治疗。
指导老师:中医科主任、副主任医师 丁井永
作者:李冬元
编辑:韩卓 何晓昱
排版:田龙
审核:肖建平
参考资料:《临床康复学》(第十版)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