食盐 曾在我国西南地区的被货币化,以盐作为货币,流通于云南地区。唐代已经出现盐币,在南诏时期通用,其盐每颗重一二两,“有交易即以颗计之”。明、清时在云南一些边远落后地方仍以盐为币。如镇沅府(今镇沅县)西波弄山一带即用俗称“白鸡粪盐”之颗盐交易。 据记载盐币曾一度与黄金并用,黄金与盐币间有一定的稳定比率,盐币由官府制作管理,重量固定,并打有特殊的印记,一些偏远地区在民国时期还使用盐币。
最特殊的货币——盐币
云南通行的货币之中,
最为特殊的当属盐币。
所谓盐币,就是将盐煮成颗盐,
每颗一两、二两,
然后充当货币交易。
云南关于盐币的记载,
在唐时期的《云南志》中就有出现,
也就是云南历史上的南诏时期。
▲云南黑井古镇,一直是生产贡盐的地方。
盐币在云南也延续了很久,
甚至到了民国时期,
方国瑜到滇南地区考察时,
仍见到盐币流通的状况。
展开全文
▲黑井镇所产的盐饼,不过这并非古代盐币的样子,因为盐会溶化,我们只能从古籍中看到盐币的记载,却无法亲眼见到
那么,盐币是怎样制造的呢?
其实跟银锭的铸造的差不多的。
铸盐锭时,把碎盐溶化后,倒在一个固定的型檀內,当分蒸发后,盐就重新结晶、凝固成块状。在其尚未干硬时表面打印重量、制作单位、人名等戳记,使人一目了然。盐币是按一定比例分铸成不同大小的块。
由于大家都非常珍爱这样的货币,所以一块盐币也能通很长时间。直到民国时期,云南地方仍有使用盐币。小块盐币每块宽一寸半,厚四分。上凸下平似锭,每三十块重一斤。
后来,由于社会的发展,交通的便利,这些少数民族地区的盐供应逐渐充足起来,盐,再不是珍稀之物了。盐币也就退出了流通领域。
无独有偶,公元六世纪时,摩尔的商人也曾用盐作交易的凭证,1克盐价值1克黄金。古代的阿比西亚,也曾用盐作货币、流通100多年。至今,中非的部分地区仍保留使用“盐币”的习惯。
来源:人与自然杂志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